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舊作回顧) 諾曼第大空降觀後感



     由湯姆漢克與史蒂芬史匹柏監製,HBO熱門影集原著小說。本書以二次大戰為背景,敘述美軍從諾曼第一路進攻到希特勒的巢穴。經過嚴格的訓練他們,成為美國陸軍最精銳的部隊,在二次大戰中參與相當多的大小戰役。

     本書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出戰爭的殘酷及恐懼,還有對人性的深入探討。E連的官兵們所建立的革命情感是無可比擬的,他們認為在戰場上的目的,就是不讓身邊的弟兄倒下。他們為彼此而戰,願意為彼此犧牲。



      在看這本小說之前,我是先看了HBO的迷你影集「諾曼第大空降」,即這本小說所改編的影集,才開始對這類小說有興趣的,不管是動態的電影呈現或是靜態的小說描述,都深刻的敘述出戰爭的可怕,人性的恐懼與時代的動盪,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句話就是:

「在大戰中,你唯一能相信的,就是你自己和你身旁的弟兄」

「我不是英雄,但是我和一群英雄在一起」- 「I was not a hero, but I served the company with heroes 」

      句句都深刻描述出戰爭中的兄弟之情,以及共患難的真情流露,好幾次我在看這本小說或電影時,都會看到流淚,同時也會感嘆說現代社會所缺乏的,或許就是這種感情與同袍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真的只有在戰爭中才會培養出來的,如果不是親眼見過死亡,受到磨難的人,恐怕是很難去想像的。

      也許你會問我說,這本小說和坊間所賣的許多戰爭偉人傳記,如艾森豪傳與麥克阿瑟傳又有何差別呢,不是同樣都是在描述一場戰爭嗎?以功勳與戰功來說,艾森豪或麥克阿瑟這種將官司令等級的戰爭參與者,或許二戰的戰勝真的由於他們的主導與策略所致,但是嚴格來講,他們畢竟只是戰爭的「旁觀者」,真正去執行他們的命令,參與戰爭的人,是那些士兵,親眼見過死亡,飽受磨難的是那些軍人,而非將官,尤其那種曾經睡在森林裡兩個月隨時都有可能被炸死的不安感,窩在傘兵坑躲砲擊的痛苦感,親手殺掉敵兵當下的恐懼感,這是只有參與過戰爭的士兵才能體會,這也是為什麼我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比起那些身穿將官軍服、佩帶無數勳章的五星上降,一個為國捐軀的小士兵地戰爭經歷,才真的稱的上是戰爭英雄。

      故事發生的年代是1942年到1945年,當時正值二次大戰末期,戰爭局勢最詭弔多變的時候,故事開始時,一位老兵Shifty Powers回憶:「當年夏天我在酒吧喝酒,一位同鄉跑進來跟大家說:『美國與日本開戰了』,我們的國家受到攻擊了,這與韓戰或是越戰的意義不同,我們的國家遭到侵略了」,為了國家,他們把青春歲月奉獻給國家,自願服役,領著少許的薪俸,集訓了兩年,從空降諾曼第開始,歷經布理考特莊園突擊、法國卡倫坦小鎮、市場花園行動、巴斯通戰役、德國集中營到最後的希特勒老鷹巢,整場戰爭打下來,E連的官兵死的死、傷的傷,有人在戰時被炸斷了手腳、變成殘廢,有人因為歷經砲擊的迫害,精神發狂變成植物人,甚至到戰後回國受不了而自殺的也有,影響所極是一輩子的,但是他們為什麼甘願付出這麼多,為了國家未來而犧牲自己呢,或許有些人會說是迫於現實的無奈與殘酷,但是我寧可換個角度去闡述:他們是真心,為了捍衛國家而挺身而戰。
  
      書中的第11章,影集第7集的「巴斯通戰役」,是描述101空降師被德軍裝甲部隊包圍,忍著圍城之苦到最後突破防線攻入德國的戰役,這場戰役不僅讓當時美軍的戰爭情勢由衰轉盛,也加速了連軍攻入法國的腳步,當中的一個片段我印象很深刻:當時E連的指揮官Norman Dike是個十足無能的空殼,在接到軍中一項突擊德軍大砲陣地的命令中,因為自己的無能而在戰爭一開始時就讓美軍處於劣勢,損傷了幾乎一半的士兵,而當時的營長Dick Winters當下就將他撤換,讓D連的指揮官Ronald Speirs帶著剩下的E連士兵衝鋒陷陣,尤其根據當時的E連副官Carwood Lipton描述,Speirs一個人從德軍坦克陣中衝到城牆的另一端連繫到I連,才順利的把德軍包夾而讓這場戰役結束,為了戰勝,當下他們是連命都不要,豁出性命也要想辦法改變戰局,這種犧牲成仁的精神真的是很令人敬佩與動容。

      二戰中希特勒最殘忍的暴行就是屠殺猶太人,在這本書中也有提到;曾經有專家做過統計,一場戰爭中最關鍵的決勝時刻是在戰爭爆發的二到三個月,過了這段時間後往往士兵會因為殺人的恐懼與精神折磨而導致士氣的低迷,使的部隊敗亡;書中第16章與影集的第9章,標題就是「why we fight」「為何而戰」,描述E連士兵在經過九個月的戰爭期後,不少存貨下來的士兵開始出現厭戰、反戰的情緒波動,甚至連將官級的都有這種現象出現,但是當他們一進入猶太人的屠殺集中營,看到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死於非命、存活下來的也幾乎夭折的慘況時,他們才重新意識到,這場戰爭不單只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們遠在遙遠家鄉的親人,以及飽受戰爭迫害的無辜人民與百姓,這才使他們重新振作,這個片段也是讓我看到流淚的片段之一,想到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無辜受害者,真的是旁觀者都為之沾襟。

      在書中的最後,許多存活下來的老兵在晚年的回憶錄中,都深刻描述當時所歷經的情景,但是他們共同且一致的認為,他們都不是英雄,但是他們卻和一群英雄在一起,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為國獻身,葬於他鄉的同袍:影片中有一段德國將官對全體士兵的精神對話中,就深刻的描述到這種精神:「在這場漫長、困難的戰爭中,你們勇敢的為國家而戰,你們是不平凡的一群,這種精神只存在於兄弟與同袍之間,你們見過死亡,一起受過磨難;我很榮幸能與你們在一起奮鬥,你們永遠有權力享有和平解快樂的生活」,不管是戰勝或戰敗的一方,對於同袍間的珍惜之情,真的是難能可貴,也是我看完這部小說後感觸最深的地方。

      回顧這些歷史,縱使我不是生在那個年代的人,我也不曾經歷過戰爭,但是我卻覺得,人的一生都應該去追求這種珍貴的情誼,不管是親情、友情或是愛情,「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是我看完這部經典大作後得到的結論,不管是過去、當今或是未來,都希望自己能夠懷著這份感恩之心,面對現在以及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